商业机密屡遭泄露 倡导企业自立规矩

  近年来,由员工跳槽引发的商业秘密泄露案件频繁发生,而且比较大的几起案件均发生在IT行业。如:2005年7月,李开复跳槽到谷歌,9月微软便提起诉讼;2006年,瑞星以“东方微点与曾瑞星总经理的刘旭、曾瑞星副总的田亚葵侵犯瑞星商业秘密”为由提起诉讼;2007年6月,富士康以“盗取商业机密”为由将比亚迪告上了法庭,等等。

  据,有关商业秘密泄露案件大多发生在类似IT行业的技术领域。这点很容易理解,因为技术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而那些挖人的企业更是深谙其道。根据富士康起诉资料显示,富士康多位高管跳槽到比亚迪后,同时带走了很多保密文件,由此使富士康损失了近51.3亿元人民币。从这个案子上说,商业秘密就等于企业的死穴,如果员工把企业的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这个企业基本上就丧失了竞争的资本。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要问:如此重要的商业机密问题就没有法律约束吗?事实上,相关法律不但有,而且有很多,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及《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规定》等,但是,这其中都没有详细的规定。不仅如此,一直专门为企业解决法务问题的浩富中国专家还透露,他们曾对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进行细致研究,最终也没发现可供仲裁使用的严格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被害企业的申诉之路会十分漫长。

  那么,对于企业来说,难道只有等待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这一条路了?显然不是,等待太过保守,想办法解决当下的问题才是最佳策略。对此,浩富中国人事法务专家表示,企业想要商业机密不受侵犯,必须加强自己商业秘密规范化管理,比如制定一系列保护商业机密的规章制度,当然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保护商业秘密的也十分重要。而且从部分调查来看,通过内部管理来降低或杜绝企业商业机密被侵犯的做法是确实有效的。

  从宏观来说,企业加强内部商业机密的管理,也是对不良竞争的一种遏制。目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正处于历史关键期,倘若有一种健康的商业环境,那么经济的发展步伐也会变得轻盈许多。